• 图书:28|
  • 记录:85|
  • 总访问量:321031|

9WY博客

欢迎您的访问
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

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

阅读周期:约 22

作者: 孙隆基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1年6月1日

此书被我归类为闲书一类,有时间可以读读看,加深对人性尤其是中国人的人性的把握。
书籍简介

《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是作者对自身文化“硬心肠的”反省的结果。他把中国上下三千年当做一个“长时段”,用结构观念——针对特定范围的一种共时性设定——来研究中国历史和这种历史延续所生成的文化特征,其匠心独运之处在于,不是泛泛地罗列几项或是十几项这个“心”发达于“脑”的民族的国民的劣根性,然后提出老生常谈的补救之道,而是近乎千刀万剐的切割,给人以深处其间而欲全力挣脱的浓烈感觉,从而达到文化批判的深远诉求。 另一方面,作者分析,中国文化虽在行文中以十分负面的形象出现,那是因为它被放置入一个由他人缔造的“现代”世局中,一切条件...

  • 简介
  • 目录
  • WY读书笔记

《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是作者对自身文化“硬心肠的”反省的结果。他把中国上下三千年当做一个“长时段”,用结构观念——针对特定范围的一种共时性设定——来研究中国历史和这种历史延续所生成的文化特征,其匠心独运之处在于,不是泛泛地罗列几项或是十几项这个“心”发达于“脑”的民族的国民的劣根性,然后提出老生常谈的补救之道,而是近乎千刀万剐的切割,给人以深处其间而欲全力挣脱的浓烈感觉,从而达到文化批判的深远诉求。

另一方面,作者分析,中国文化虽在行文中以十分负面的形象出现,那是因为它被放置入一个由他人缔造的“现代”世局中,一切条件对它来说都是不利的,用来衡量它的所有标准也必然是异化的,但这个“现代化”该不断被重新定义。中国文化的“文法”规则能否在新的世局里创造出簇新的佳句妙句,值得拭目以待。

媒体推荐

大约在十七八年前,有一本书悄悄地在大学里流传,与其说书,不如说是一份复印本,篇名叫“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作者名为孙隆基,据说他是香港人,而且到美国留的学。那个时候,正是“文化热”如火如荼的时候。文化人见了面,就要谈文化。书也是这样,只要染上“文化”二字,就立即洛阳纸贵,印个四五万册,是家常便饭之事。在这本书里,孙氏不仅谈文化,而且还是文化的深层结构,这就不能不撩拨起大家的好奇心了。

内容摘录

作为远东文化主流的中国,也出现类似的摇摆,其幅度比日本更大,内容也不尽相同,而且至今尚未跳出这个摆幅。

中国在鸦片战争中被击败后,并没有如日本一般立刻作出反应,只是在被迫的情形下作出有限度的“开国”——亦即是将“洋鬼子”羁縻在几个通商口岸中。究其原因,是因为;在日本的历史性文化的“深层结构”中,具有动态的“目的”意向性,早在德川时代,日本这个“神国”将在历史过程中展现其“国运”的意向,已经从统治阶层下渗到广大的农民与町人之间,因此,一受外界的触发,就出现了“上下一心”的阵仗;至于也是“心的文化”的中国,其历史性文化“深层结构”中的“目的”意向性,却是“镇止民心,使少知寡欲而不乱”。因此,这个二千多年来的“超稳定体系”,在面临西方人挑战时,却用讨伐“叛乱”的方式对付它。在“讨逆”之师败绩后,仍然将它当作是暂时的挫败,因此只待机将“洋鬼子”逐出“天下”之外,以便回复正常状态。因此,虽然中国人被迫“开国”比日本还要早,然而,在鸦片战争以后,却仍然是一副“匪夷所思”的态度,平白浪费了二十年。

但在经历了英法联军陷京的惨痛经验,同时又得依赖洋人雇佣军平定太平之乱后,清廷终于开始改弦易辙,推行“洋务运动”。这个运动,既然是在慈禧太后、恭亲王等投降派将主战派镇压了下去的基础上施行的,因此“洋大人”的因素遂开始抬头。然而,整个运动的意向性仍然是:自强了以后就将“洋鬼子”逐出“天下”之外,回复正常平衡状态,唯一多了的新因素是“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因此,“洋务运动”的精神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而不是日本那样的“文明开化”。

新千年版序
修订版序
第一版序
一、导论
(一) 试从一个新的角度看中国文化
(二) “良知系统”与“深层结构”
(三) 中国历史形态的超稳定性
二、中国人的“良知系统”
(一) 中国文化对“人”的设计
1. 中国人对“人”的定义 2. “二人”与“一人”3. 中国人的“身”4. 中国人的“心”5. 中国人“良知系统”的特色
(二)“身体化”的倾向
1. “身体化”的诸般迹象 2. “民以食为天”3. 口腔化的倾向4. 中国人的“养”5. “安身”与“安心” 6. 集体、团体、大体
(三) 中国人的“人心”逻辑
1. “生”与“熟”2. “内外有别”3. 心意不到之处 4. 有关“私心”的问题 5. “上下一心”与“发动民心”
(四) “心”对“身”的照顾
1. 中国人“二人”之间的照顾 2. 中国人两代之间的关怀3. “为人民服务”
(五) “心”对“身”的组织
1. 口腔阶段2. 肛门阶段 3. “非性化”与性泛滥 4. “自我”之被非组织化 5. “母胎化”的倾向6. 国家对社会的组织
三、“二人”关系
(一) 中国人的“和合性”
1. 从中国人的烹调术说起 2. 中国人的“人情味”3. 人我界线不明朗4. “和为贵”5. 中国人的“在一起”感6. “团结”的倾向
(二) 他制他律的人格
1. “良心”的内容 2. “做人”与“面子”问题 3. 羞耻感的文化 4. “门面”与“样子”5. 渠道化的“做人”方式 6. “听话”7. “治”与“乱”8. 中国文化里是否有内省式的人格?
(三)中国人的代际关系
1. 代际的“和合”2. 杀子的文化3. 精神上从未断奶4. 将成人当儿童5. 少年的老年化6. “儿童化”与“老年化”的诸般排列组合形态7. “撒娇”的文化
四、中国人的“个体”
(一)“社会”对“个人”的极权主义笼罩
1. “人”被当作生育的工具2. 私人状态的不发达3. 中国人的内心世界
(二)自我压缩的人格
1. “让”外必先“按”内2. 逆来顺受3. “存天理,灭人欲”4. 不敢让自己太有吸引力5. “不敢为天下先”6.一潭死水的生存状态7. “心理形势”的问题8. “弱者道之用”9. 中国人有无“自我扩张”的人格?
(三)“个人”的不发展
1. 从身体动作看出的端倪2. 被弱化了的“个人”3. 没有“个性”4. “小丑化”的倾向5. 依赖感6.推卸个人责任的倾向7. 难于维持人格的完整性8. “类型化”的倾向
(四)不发展的“个人”对别人的伤害
1. 党同伐异2. 中国人的“私心”3. “人”是工具,还是目的?4. 未开化的利己主义
五、国家与社会
(一)中国式的专制主义
1. “政”与“教”的混同体2. “良知”的国有化3. “礼乐”与“刑政”4. 国家强大于社会5. “处列国竞争之世,行一统垂裳之法”
(二)“大一统”的倾向
1. 中国式的“政治”2. “与中央一致”3.重京师而抑郡国4. 中央与地方的“和合”5. 所谓“共和”
(三)“小国寡民”的倾向
1. “民至老死不相往来”2. 壁垒森严3. 各自为政
(四) 铲平主义的倾向
1. “太平”思想2. 跟大家一样3. “我出不了头,你也不要出头!”4. “嫉妒的普遍化”5. “自外于国人”
(五) 特殊化的倾向
1. 铲平是为了特殊化2. “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
六、对待世界的态度
(一) 锁国心态
1. “匪夷所思”2. 按“等级”、“层次”、“类型”来划分外面的世界3. “非我族类,其心必异”4. “大圈”心态5. “夷夏之防”6. 所谓“里通外国”7. “洋鬼子”与“洋大人”
(二) 中国人的现实感
1. 天与人的“和合”2. 士大夫——“政治挂帅”3. 老百
姓——没有超越,也没有拯救4. 中国人之现实与不现实5. 反省与批判官能的麻木6. “弘道”与“弘人”7. “形而上学猖獗”8. 中国人的幻想世界
七、“现代”中国人政治行为的“文法”规则
(一) 代际的政治关系
(二)“外抗强权”与“内除国贼”的关系
(三)“团结”与“斗争”的关系
(四)“天下大治”与“天下大乱”的关系
(五)“广开言路”与“壅塞防川”的关系
(六)“土”与“洋”的关系
1. 从“五四”到30年代2. 中共党内的“土派”与“洋派”3. 台湾的“土”与“洋”之争
(七)“锁国”与“开国”的关系
1. 日本 2. 中国
· · · · · ·

 

提示:该书出版年代太久,目前网上只能找到pdf格式扫描版,很不清晰,但没办法了,现在纸质书都难买到,将就一下吧。

此书被我归类为闲书一类,有时间可以读读看,加深对人性尤其是中国人的人性的把握。喜欢犀利文风和批判的也推荐读一读。

这本书,读后的第一感觉是入木三分。

事实上,对国人素质、陋习问题的披露、归类,并不是什么新鲜的话题。在百度上面随便搜索一下就有一堆网页。纸版书籍也从来就不稀少:像当今如日中天的易中天所著《中国男人和女人》就写得十分出色;其他还有像端木赐香(三糊涂)的《中国传统文化的陷阱》等等。不光是本土的作品,洋人讲述的中国人印象,也出版了不少,上周在书城就看到好几本,名字一时忘了。也不光有当代的作品,像以前林语堂的散文里头就有栩栩如生的描写。

这些作品确实是一针见血,令人面红耳赤,但美中不足的是缺少对深层原因的探讨。而这种探讨正是《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所力求深入进行的。很多作者都注意到了国人的表情痴呆,木口木面,继而感叹、调侃、痛恨一番,最多不过是呼吁树立新型形象。而《深层结构》一书则能指出这是传统文化对人“非性化”(除去性别、个性特征)的必然结果,而非性化又源于中国文化对人的设计。在中国文化中从来就不存在一个单个的人,不受任何人伦和集体关系定义的“个体”是难以想象的。此即所谓在中国是又“二人”来定义一个人。这种情况下很难像西方文明一样,在人心中产生明确的“自我”界限,难以产生个体灵魂的观念,自然导致对人的“非性化”。

(对我而言,看到这些论述的时候正好在读弗洛伊德的《图腾与禁忌》,受该书的启发,我有点怀疑这类“二人”定义“一人”的现象是源自上古的血缘禁忌。)

再如排泄问题,时至今日,我在街头仍不时看到年轻时髦的妈妈们解开小孩的裤子让他们当街撒尿。虽然对此无比愤怒,我却从来没有想过小孩当街撒尿与长大后的陋习之间的关联,而此书通过心理分析,在两者之间搭起了联系。

作者力图为这类深层探讨整理出一个体系。这就是书中第二章提出的“中国人的良知系统”。所谓“良知系统”,个人感觉这名字起得难以理解,但又似乎找不到其他替代物。事实上,大概作者也觉得很难表述清楚到底什么是“良知系统”,所以一开头只是很笼统地说明它的意思是文化对个体的加工。继而采用排除法说明它“不是什么”。良知系统不是弗洛伊德的“超我”,因为“超我”是个人人格的组成部分,而“良知系统”是社会范围的概念;良知系统也不是宗教、哲学、意识形态一类的东西,因为后者在各个文化中都可以被接受,而前者恰恰标志着不同文化的差异;它也不是荣格的“集体潜意识”,后者属于被压抑掉的心理层次,而且更带有预言能力等神秘色彩。

经过排除法,再来理解“良知系统”就会容易些:文化的特定脉络所关联起来的独特的文化行为。但诚实地说,俺一直似懂非懂,直到某天想起自己的一个困惑,才恍然“小”悟、茅塞“半”开:在海外只要是中国人聚居的地方,就是又脏又乱;在温哥华唐人街的,俺的感觉是回到了广州郊外的农贸市场;即使是红楼阿赖开的那栋“商贸大楼”,走进去的第一印象也是一个乱纷纷的蚂蚁窝。有时候回忆起来,你不得不痛苦地同意有“劣等民族”这种东西。如果说,国内生存条件恶劣,所以才有陋习;那为什么国人在海外也是这么猥琐呢?隐含在背后的答案,就是中国文化对中国人的设计,就是中国文化造就的中国人的行为,就是中国文化打在中国人身上的烙印,就是“良知系统”。

依我看来,全书的精华就在于开头两章对中国文化“良知系统”的归纳,像“中国文化对‘人’的设计”、“身体化倾向”、“心”跟“身”的定义和关系。后面的内容其实就是对“良知系统”的演绎了,像中国人的“个体”特征,国家与社会,以及对待世界的态度。

如果在当今这个千年一遇的盛世中,你已经习惯了应付骗局,习惯了毒大米、毒奶粉,习惯了城管,也习惯了中国人在海外大声喧哗而招人白眼,习惯了洋人厕所里的中文冲水提示;还习惯了插队、抖脚、乱扔垃圾、无意识地撞击别人、在动物园拔孔雀的尾巴……你对此已经不再惊讶、不再愤怒,那么你不妨读读这本《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它会让你在麻木之余,深深地感到怜悯。

精彩书评

关于作者 更多

孙隆基

简介:祖籍浙江,1945年生于重庆,在香港长大,在台湾受大学教育,获台湾大学历史学硕士学位。后赴美深造,于明尼苏达大学专攻俄国史,获硕士学位,转赴斯坦福大学专攻东亚史,期间并在上海复旦大学进修一年,获博士学位。曾在美国、加拿大等多所大学任教。

好书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