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28|
  • 记录:85|
  • 总访问量:321031|

9WY博客

欢迎您的访问
点读中国传统文化

点读中国传统文化

阅读周期:约 12

作者: 陈璧耀

出版社: 宁夏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09-4-1

它不是学术著作,而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入门读物,扫盲佳品。
书籍简介

《点读中国传统文化》是一本有关国学文化的普及读本。作者以自然感性的语言,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礼仪风俗、帝王将相、选官制度、教育科举、历法地理,包括姓氏称谓与避讳、以及国学等知识做通俗有趣的阐释,是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的又一次激活。 翻阅此书,人们的心灵将再次浸润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精粹情韵。    

  • 简介
  • 目录
  • WY读书笔记

《点读中国传统文化》是一本有关国学文化的普及读本。作者以自然感性的语言,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礼仪风俗、帝王将相、选官制度、教育科举、历法地理,包括姓氏称谓与避讳、以及国学等知识做通俗有趣的阐释,是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的又一次激活。

翻阅此书,人们的心灵将再次浸润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精粹情韵。

 

 

自序
之一 人生礼仪
壹 诞生礼仪漫话
贰 冠和笄礼
叁 古代的婚聘六礼
肆 拜堂与洞房
伍 拜见舅姑与试厨
陆 从“昭君出塞”说到古代的收继婚?
柒 古代的媵妾制度
捌 古代的丧葬礼仪
玖 说刮艮
拾 守制与夺情
拾壹 说九拜
拾贰 叩头、顿首与稽首
拾叁 拱手与作揖
拾肆 长跪、避席与唱喏
拾伍 投刺与执贽
拾陆 从触龙的“徐趋”说到古代的趋礼
之二 皇帝
拾柒 闲话皇帝的称谓
拾捌 中国历代皇帝之最
拾玖 闲话儿皇帝
贰拾 闲话太上皇
贰拾壹 太后漫话
贰拾贰 皇后漫话
贰拾叁 皇帝的庙号与谥号
贰拾肆 改元与年号
贰拾伍 古代宗庙的昭穆制度
贰拾陆 皇位的传承与争夺
贰拾柒 中国历史上的禅让现象
贰拾捌 “立子杀母”是怎么回事
贰拾玖 中国历史上的遗诏悬案
之三 职官与选官
叁拾 宰相与三公
叁拾壹 宰相名称在历朝历代的变化
叁拾贰 九卿与六部
叁拾叁 史官与翰林
……
之四 教育与科学
之五 历法与地理
之六 姓氏称谓与避讳 
之七 国学
后记

 

这本书不是学术著作,而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入门读物,绝对具备扫盲之功效。第一次见到有记载的这么详尽的针对传统文化的入门书,对于一些典故、某些物件、习俗的称谓的由来,都面面俱到。

我对这本书最大的好感是懂得适可而止,以前看过很多学术性的书籍,遇到一个话题就喜欢引经据典、深入探讨,虽然也很有价值,但对于我们这些普通读者来说,过多的投入其中反而浪费时间,毕竟我们不是要去做学者。显然这本书就做得很好,没有摆学者的架子,没有炫耀自己的学识,能让读者明白“这是什么,它有什么用”就点到即止了。

看这种书不会对自己的思想、意识有什么明显提升,但就像作者说的,搞明白自己的老祖宗做过什么、给我们留下来什么,本来就是每一个中国人的义务和责任。也许你现在还觉得没什么,等有一天你遇到老外,尤其是日本人、韩国人,对我们中国传统文化说的头头是道,你脸上就该挂不住了。

“孝”的文化

作者以自然感性的语言,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礼仪风俗,帝王将相,选官制度,教育科举以及国学等知识做了通俗有趣的阐释,是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的又一次激活。本文拟就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的所谓“孝”文化和各同仁作一交流。

中国古代孝文化的核心体现为“尊尊”,和“亲亲”原则,它是封建统治赖以生存的基础,因此历代统治者都要借重舆论和法律的力量来维护它,孟子曾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这高度概括了中国传统社会的实质。由家庭而家族,再集合为宗族,组成社会,进而构成国家。这种家国同构、家国一体的意识渗透到中国古代社会生活的最深层。这种家国同构的宗法制度是形成中国传统文化重伦理道德、倡孝亲敬长的根本原因。

在家国同构的宗法观念的规范下,个人被重重包围在群体之中,因此特别重视家庭成员之间的人伦关系。如父慈、子孝、兄友、弟恭之类。这种人伦关系的实质是对家庭各个成员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加以规定,父母对子女有抚育的责任,子女对父母有奉养的义务。这就是儒家所倡导的“人道亲亲”。由“亲亲”的观念出发,引申出对君臣、夫妻、长幼、朋友等关系的整套处理原则。其中“孝道”是最基本的原则。所以梁漱溟先生称中国文化为“孝的文化”。

所谓孝悌

孝悌,《说文解字》中说:“孝,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悌,善事兄长者。”“孝”与“悌”是紧密相联、互为表里的。孔子曾讲“弟子入则孝,出则悌”,便是明证。“孝悌”作为我国最重要的传统道德观念,起源很早。据传尧、舜事亲尽孝,其父欢悦,天下大治。到了周代,周金文、《周书》、诗经》等,都有大量关于孝的记载。很明显。作为一种观念,孝悌观念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儒家伦理道德思想的核心,是仁爱教育的根本,也是仁爱的实践,所以它在中国伦理规范中,便居于主要的领导的地位。中国伦理是以“孝悌”为其实践的原则,一切伦理的实践,均以“孝悌”为基础而发展出去。

孝悌又是我国劳动人民尊老敬长优良传统的体现,是伦理道德教育的初基。所以孝悌就其性质而言,具有二重性。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它既是封建经济和宗法制度在家庭伦理关系上的反映,曾为统治阶级所利用,具有一定的阶级性;同时它又是人类血缘关系的客观反映,来自民间,植根于广大人民群众之中,具有人类的共同性。进而,孝悌就其社会价值而言,既有对当今社会起促进作用的一面,尊老爱幼,感恩社会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有利于社会稳定。对于此中好的部分我们必须要大力传承,对此我们的态度是要“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

辩证看待“孝”文化

毋庸讳言,孝悌观念就其实质而言,它既有休现人民群众敬亲养老的优秀道德传统,值得肯定的一面;又有被统治阶级所利用,作为欺骗、愚弄人民大众的精神鸦片,作为巩固统治秩序的工具,值得否定的一面。受错误观念的影响,在历代史书记载的有关孝悌的史料中,就有不少内容都被涂抹上封建的迷信的色彩,有的宣扬因果报应,天赐神助还有些内容则充满了戕害人性、不近人情的污秽泥垢,显然都是一些反人道的“愚孝”的观念与行为,所以,在儒家孝道多层次的结构中,有些观念惧有其负面的社会价值而必须加以抛弃的。这主要有“父为子纲”的观念,“父子相隐”、“为尊者讳”的观念,“父母在,不远游”的观念,还有“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厚葬久丧”、“孝感迷信”、“愚孝”等言行,在丧葬服孝此间,甚至以种种自虐和压抑人性的极端方式来体现所谓的孝道,毫无人性可言,也实在是一种陋习,是必须彻底铲除之列。

精彩书评